[摘要]我想中国古代的文化对于现代科学的意义不在直接为现代科学提供启发,可能更多的是在宏观上重新界定现代科学的走向。
作者: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中国人不情不愿又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今天为什么要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其实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人即使是不情不愿,但也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不情愿,因为那是洋人的生活模式,中国人本来有一套生活方式,被迫采用他们的生活方式,搁谁身上都不舒服,虽然不舒服也没有办法,因为一旦不采用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要落后挨打,所以是不情不愿,但也无可奈何。采纳就采纳了吧,采纳过程中还经常有波动,但总趋势还是采纳了,而且很多人慢慢意识到,应该主动采纳。
思享闲谈活动现场,左起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
最近几十年有些新情况出现,觉得我们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个事要打个问号。这里有两个新的背景。第一个背景是西方自身的现代性出现了问题,现代性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不可持续发展。第二个背景,中国人现在肚子吃饱了,极端残酷的生活困境消失了,有点钱了,琢磨着中国人自己干得也不错,为什么一定要照着洋人的模式做?中国几千年的东西不是挺好的?所以有两个背景:一个是洋人现代性自身的困境,第二个是中国国运稍微有所好转——大家要注意是“稍微有所好转”——就琢磨我们不用看洋人的东西也可以活得像个样,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家的东西发扬光大?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考察了现代性导致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过去一百多年很少有对中国文化的认真清理
在这两个背景里,过去一百多年里对文科类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大家对西方的批评更多,对自己的东西肯定很多。但科学基本上很少有批评,基本上中国人默认科学是没有毛病的。基本上,科学技术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没有大问题,中国人一般认为我们就要学西方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所有的理科生学的东西,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都没有中国古代的东西。一百多年来,中国是两群人,一群是受过西方科学训练的人,这帮人对中国文化基本上不怎么同情,不学就不学,个别人有特殊的遭遇,家里的长辈喜欢这个东西,也跟着学一点。总的来讲,学理科的人对中国文化同情心很少,学文科同情心多一点,毕竟要用汉字。
今天我们讲中华文化再复兴,从科技角度看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大问题。由于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人的心态是别扭的,不情不愿,无可奈何,因此也就没有认真仔细对过去的文化进行清理。要么一个劲地说狠话,一个字都不要读;要不然就说好得很,宁要中土无好历法,也不要中土有西洋人。今天极端的困境过去了,大家可以稍微静心平气地讨论这个问题。
就科技角度来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的自然知识对于所谓的近代科学究竟有没有用?近代科学起源时,我们的祖先们有没有贡献?第二个问题,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对于现代科学的未来有没有意义?这两个话题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四大发明”是典型的洋人说法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中国文化对现代科学的起源有没有贡献?本来科学就是西方来的,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我们理科生学的都是洋人东西,基本上你不懂中文只懂英文,学科学没什么困难。可是,在如此强势的科学面前,说我们中国人一点贡献没有,总觉得不大合适、心里不舒服。过去50多年来,中国社会流传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四大发明”。中国人一听,觉得很自豪。但是,这个东西也不要轻易地自豪。你们要清楚,“四大发明”这个概念可不是中国人说出来的,这个说法是典型的洋人说法。你因为这个东西自豪,用现在的话说叫“殖民话语”,你认同“四大发明”的说法,其实就是认同洋人的说法。
“四大发明”最早是培根提出来的,他提出“三大发明”,没有说哪儿来的,就说是来源不清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贡献无与伦比,包括印刷术对新教改革的意义,指南针对于开辟世界航路、发现新大陆的意义,火药对于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的意义。19世纪马克思重申这个说法,还是说“三大发明”,也没说是中国人发明的。到19世纪后期,汉学家艾约瑟才说中国人比日本人不差,中国人起码有“四大发明”,这个说法慢慢传到中国来,对深处落后挨打状态的中国人民是很强的心理安慰。20年代、30年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40年代,被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的生物化学家进一步炒热,说不光是“四大发明”,四十大、四百大都不止。
香港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特别邮票。
经过李约瑟这么一搞,这个问题反而被模糊了,好像中国对近代科学贡献很大,没有四大发明有近代科学吗?这个好像我们的一个安慰剂一样,以至于现在反省这个事很麻烦,伤感情。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猛一点,你说“四大发明”,你就是殖民话语,你就是因为洋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中国古人谁在乎过四大发明?在我们的文化里四大发明算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毫无影响。印刷术印点佛经,罗盘看看风水,火药放个二踢脚,对中国社会没有影响,对欧洲社会才有根本性的影响。对西方那么重要的事你高调宣言干什么?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这个方式来说稍微消解一点在科学史上的过分偏执。消解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地承认,现代科学是从西方来的,是中世纪后期两希文明结合的产物,是希腊科学文化复兴的产物,是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跟中国基本上没有关系。就算“四大发明”最早是我们这儿发明的,传的过程中几百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添油加醋的事情,而且“四大发明”对近代科学的直接影响也是很不清楚的。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国传统学问对现代科学的未来发展有没有意义?现代科学也有很多新动向,比如发现了复杂性、非线性,那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没有意义?有意义,但意义没那么大。
中国古代对现代科学有直接用处的目前看有两个,第一个是东方算术的算法传统。所谓算法就是中国古人搞计算有一套程序,背口诀什么的。吴文俊院士很推崇这个东西,认为算法传统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可以大放异彩。我觉得的确是有意义的,但也不能夸大。目前也就是吴文俊院士在讲这个东西,国际数学界顶级的数学家还没有听说有人有类似的想法。
第二个有直接用处的是天文记录。我们中国人对天象很崇敬,因此看得很细,记得很多,因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所有这些记录里有一项很重要,就新星、超新星的爆发记录记得很详细,本来没有星,突然爆个星出来,我们记下来了。但西方人不记这个,认为天上是不变化的。这部分工作对现在的射电天文学很有意义。整理这部分工作的席泽宗先生的文章成了20世纪中国天文学家所写文章中被引最多的,因此席先生作为科学史家成了科学院院士。除了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个案有用外,在现代的硬科学方面,中国古代整体上是乏善可陈。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建筑之一。
我想中国古代的文化对于现代科学的意义不在直接为现代科学提供启发,可能更多的是在宏观上重新界定现代科学的走向。中国古代讲天人合一的事跟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是可以接上头的。怎么接头?能接到什么程度?这个可以慢慢探讨,但也不要急于说大话,说西方文明快完了,靠我们东方文明去拯救它。好像我们老祖宗都准备好了解救方案,这就太过了。
中国人今天摆脱了极端困难时期以后,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进行探讨。我们从过去被迫无奈学科学,到今天自觉自愿学科学,这是今日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也都认可,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来认真地思考一下,中国古代究竟哪些东西是不错的,可以推陈出新、引领未来,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历史遗产来把玩,哪些东西其实不是好东西。这个事现在应该提上日程。
(作者:吴国盛;编辑:陈菲;此文为作者在思享闲谈系列“中华文明之科技摸索”活动上的发言实录。思享闲谈系列活动由腾讯思享会主办,清华大学教授任剑涛担任总策划。)
作者简介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追思自然》(1998)、《科学的历程》(1998)、《自由的科学》(2002)、《让科学回归人文》(2003)、《反思科学》(2004)、《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希腊空间概念》(2010)、《现代化之忧思》(2013)、《什么是科学》(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