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立足新课程 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

添加日期:2017-07-23    点击率:5017    来源:胡华峰    录入人:海风


立足新课程
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
 
            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心小学 胡华峰   
 
                             

    摘要:科学课的本质在于通过探究手段获取知识,这种知识的取得必须包涵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概念定义者走过的看、听、思、行、悟、炼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抛开这些经历而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再生动也只是“山寨”的。这样的知识获取机械而乏味,学生便会失去参与的热情。本文意在从导入、“新鲜玩意”和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等方面寻求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内驱力的对策,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参与;实验

一、小学科学实验中学生参与的现状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谈到怎样听课时说过一句风趣的话:“最好是座在讲台前听课。”风趣是因为当前课堂教学和教学观察还不适应这样的模式,这样做会让上课老师和学生感觉不自然。“所以我们尽量选择能观察到每个学生举动而不影响上课老师的位置——教室前面的角落”章老师这么做的目的便是为了要看到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此做为评判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了章老师的方法,我试着在小范围教研活动时坐到了前面的角落,尝试用新的观察方视角来评价课堂教学。发现在学生参与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参与。一些老师一味强调记忆,强调实验的有效性,死教教材,一根茎走到底。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做,记着书上的概念。课堂缺乏新意和活力,学生觉得没劲,失去了学习的内驱力,自然不会去参与,不是走了神就是拿着实验器材偷偷地玩。

2.乱参与。听了一节《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课,学生忙了一节课,结果没一个能说出声音倒低是怎么产生的。老师缺少明确的指导,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拿着老师给的材料乱玩,却很少有人玩得与本课内容相关,即使相关的也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

3.被参与。在很多小组实验中,我发现经常出现一个同学全全负责而其他三人旁观的现象,由于没有养成民主平等的观念,学生间的智力因素差异被默认为能力差异,成绩差的学生失去了发言权也失去了操作权。他们在课堂上形同虚设,有的只是一幅空壳,摆着参与的虚架。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学生参与的策略

1.吸引人的导入让学生“心”动

    导入环节是连接学生学前经验和教材新概念的重要钮带,是老师意志和学生卷入之间的桥梁,是铺展优美课堂教学的前凑。

    小学生有自己的认知发展特点,他们好动、喜玩,但学习主动性差。而科学课一般都在上午第三节或下午二、三节,是学生的思维兴奋的低谷期,甚至部分学生正处于疲惫状态。科学课的学习参与深度与广度与课开始时的设计有十着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跟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所授班级的科学素养,设计好有效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有点“心”动。

2.用“新鲜玩意”让学生“行”动

新鲜玩意儿可以指学生没有见过的物品,也可以指一种常见物品的新用途或者新的操作方法,还可以指两种事物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学生不是知识的受体,其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外部因素的驱动,“新鲜玩意”的出现会让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促发控究的冲动。而小学生受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制约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许多我们大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学生看来可能就是新鲜玩意。因此,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置巧妙的情境,适时地出示新鲜玩意,将会对构建有“趣”课堂的产生积极作用。

     课前利用“新鲜玩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明确学习方向。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用弹力驱动小车》一课时,我出示了一辆平时孩子们经常玩的弹力小车——里面有弹力驱动轴,问孩子们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多数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上一课学的拉力驱动小车,也有同学说可以放在斜坡上或者用力地推一把,玩过类似小车的孩子立刻想到了把车放在平地上先往回拉,再放手。我请了一个孩子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兴致昂然地注视着讲台——他们惊讶地看到了小车真的动了。此时我问那个孩子:“你能向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这样也能让小车动起来,所有的小车都可以这样动吗?”(孩子可能玩过,但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显然这对于他来说有点难。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拆开小车,在黑板上重新做了一次刚才的实验,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发现了里面的秘密。“想不想做一辆这样的小车?”——“想!!!!”(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发下材料,让小组自行研讨方案,组织实验,每个学生都卷入到了新课的环境中。

课中巧用“新鲜教具”,突显实验显性结果,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新鲜教具”是教师根据教学理论和教材编排意图,为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出来教学辅助工具。相比传统教具它的可操作性更强,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的过山梯。2011年全国优质课评比《运动与呼吸》一课中,张晓萍老师就用了一个非常直观形象自制教具,如图

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人体内部器官模拟成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教学工具,让学生眼前一亮,跃跃欲试。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想拿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很愉悦地接受了吸气时胸腔和腹腔同时扩大这一与前概念矛盾的新概念,明白了横膈膜在呼吸时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学生想玩并且能“玩”出“名堂”来的教具肯定是好教具。课堂中能出现这样的“玩意”学生肯定会有所“行”动。

结课时借“新鲜玩意”抓住学生的“尾巴”。一堂好的科学课不是光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而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使学生心中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并能在课后想方设法弄清其中的科学内幕。让学生的身离开教室但心却仍驻留在课堂意境中。如上《改变橡皮泥的沉浮》一课,通过实验学生已经认识到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可以改变它的沉浮。结课时我出示了笔帽、橡皮泥和矿泉水瓶做的浮沉子演示器,当学生看到我在不接触橡皮泥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操纵它的沉浮时,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我说:“这个‘玩意’做起来并不难,所有的材料都是很容易找到的,有兴趣的可以回家去做一做。”下课时,许多同学都涌上讲台借我的“东西”来“参考”,嘴里还嘀咕着“这到底怎么回事呢?”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下面有些“坐不住”的感觉,一问之下原来是有很多同学做成了浮沉子,急着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我挑了几个上来演示,的确做得不错。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做成功,我就让成功的同学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科学道理和制作的要领,发现他们不仅津津乐道而且头头是道。这样的“行”动对于科学学习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灵”动

   科学课的本质在于通过探究手段获取知识,这种知识的取得必须包涵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概念定义者走过的看、听、思、行、悟、炼的过程,抛开这些经历而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再生动也只是“山寨”的,没有“灵”性的,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热情。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寻找材料、组织活动。然而受课堂时间、空间和知识内容的限制,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无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成为教学的中遗憾。现代教育技术的运动让我们科学课堂的触角得以自如的延伸,消除了时空的障碍,使科学课“活灵活现”。

    利用flash动画技术展现“暗箱”。四年级血液循环内容中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单用心脏模型很难讲透,如果我们可以用flash技术制作出心脏工作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心脏四个脏室及内部构造之间的协调运作,学生看了以后肯定会有很多话要说。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扭转。

    利用媒体缩放时间。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蚕的饲养和观察很感兴趣,但有的地区根本没有蚕种,也没有桑树,不具备养蚕的条件。加之蚕的成长周期近一个月,过于漫长。我们可以摄取蚕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删减掉其中变化不明显的环节,在课堂上用加快播放速度的方法展现给学生。虽然效果敌不上学生亲自喂养和观察记录,但对于一些不具备养蚕条件的地方来说,也能为学生提供不少感观上的支持,比起死记硬背效果肯定强得多。此法可用于较多变化缓慢、不易观察的实验内容,如植物开花结果、种子发芽、铁生锈等。与此相反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展现一些变化速度快、时间很短的现象,如溶解单元中酒精、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教师把某组学生的实验摄录下来并放慢速度播放,学生观察难度大大降低,便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述整个溶解的过程。

    运用HD摄像功能进行实时播放(现场直播)。在实验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顺利有效地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常常要事先进行演示实验。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都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后排同学下意识地离开座位、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但由于场地和视角的原因,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看清老师的实验演示。在上《运动与摩擦力》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测量使物体匀速运动时的力,我在台上用三角架架起HD并调整角度,用视频线连接到展台。这下,全班每个同学都清楚地看到了我的演示,他们自己操作时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了,记录反馈时也没有出现“特殊数据”。

运用像机抓拍功能收集学生违规操作的“证据”。作为科学教师,应具备极强的课堂观察和分析能力,及时地发现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和与之相伴生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即时地将这些错误操作的画面抓拍下来,并与反馈时的特殊数据相结合,其他实验组的学生会很顺利地找到导致这些相异数据的“病因”。看来,对媒体工具的恰当运用也能使我们的科学课焕发出“灵”性。

 

参考文献:

《探究——研讨教学法》

《小学科学教育心理学》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5
    今日访问:333人次
    待审信息:13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