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刘默耕主任在《小学自然科学的目的和要求》讲座中提出要把握六大要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主体是儿童。刘主任在点评《植物果实》这一课中,也明确指出课堂上研究的应该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要按孩子的思路去教学,而不是教师的思路。我对这个观念也十分赞同,科学课应当是开放的,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但很多时候,教师是放不开的,稍有些发散,就怕收不回来,把孩子们的争论和思考打压下去了。教师所起的作用应当不断弱化,开放课堂,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好像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所需的器材,并在不能完成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引导。所有的课堂都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在探究的领域里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课最需要的。
二、结论不是课堂的结束
章鼎儿老师在重看《弹簧》课视频的课后评析中指出:科学课的汇报内容无需进行限定,注意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姜允珍主任在《自然教学中怎样体现“一举多得”的目的要求》中指出,“一举多得”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在科学课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汇报阶段,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
在日常的科学课中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教师在得到设想的结论后就匆匆总结了。实际上汇报阶段,学生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在自我的探究领域,汇报成果,也可以汇报问题,甚至是探究中的新发现,发现与提出问题对于科学而言,比解决问题更加可贵。组别之间或学生个体之间,只要对对方汇报有疑问,就可以进行质问和交流,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试想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培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有多活跃,角度有多新颖,理解合作有多深入,探究品质有多优秀。
三、自我努力的方向
参悟了大师们的理念,我觉得科学课堂真的应该走出40分钟完成任务的潜意识,不以40分钟是否完成任论一节课成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我们在平时往往为了赶时间而给学生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给你5分钟或者请在10分钟时间内完成”等,这些给学生抓紧,快速完成的提示,意味着时间到了,没有做完就等于零了,也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催促让课堂不再和谐,让探究趋于应付,急于寻找结果,甚至于有学生猜测教师需要的答案,而忽略了在实验过程中,真实、细致地观察和探究,不利于学生观察和探究品质的培养。解决时间问题的办法是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让学生早准备,早预习;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探究,师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对有争议的内容再进行讨论。
科学课应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知识的获取在这个智能时代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今天的科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或许在若干年后,它才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好支撑。
杭州大江东 陈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