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海珠玉

经典之下,教学之路

添加日期:2019-02-12    点击率:3097    来源:王飞燕    录入人:赵燕娜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有感

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本书收集的是1981年到2000年间我国小学自然课改革的经典讲座和经典课教学案例。何谓“经典”,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称之为经典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典。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典

本学期我承担一、五、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当我看到李子平老师的教学实录《纸桥—形状与承受力》时,触动很深。李老师由平板桥承重力小抛出需解决的问题“不增加材料,使桥的承重力变强”,其实也就是改变形状从而提高承重力。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纷纷动手动脑折出不同形状,再将它们放到特意设计的学具上测量纸桥承重能力。想象一下,当时课堂中的学生是多么兴致昂扬。再回想自己的教学,不禁感动惭愧。我特意翻看了教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在我的课上我先出示各种形状的钢材,追问学生:为什么要把钢材加工成这样。这里其实已经暗示学生改变形状或许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学生思考的重点就是通过怎么改变形状来证明抗弯曲能力。而经典案例中李老师并没有提出形状这个关键词,这便让孩子多了思维的含量。同样的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李老师抛出的砖要好得多。这节课是1981年的,但其中体现的理念与我们现课标中提出的体念是一致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课标第2页)。

章鼎儿老师的《淀粉与碘酒》,让我最有启发。让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讲到了手指上的碘变紫色了,米饭变紫色了,老师提出这实际上不能算问题,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继续教学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到碘酒碰到米饭是紫色的,老师提出就是这是结论。关键词显现:问题、现象、结论。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学生对于这三个关键词是分不清的,怎样的称为现象,结论是什么,应该让章老师学生,虽然看是随意一提,但如果每一次实验中都说到,学生耳濡目染便会明白。至于提出问题,课标中提到,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目标。然而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件事情在课堂上做到很少,有问题才证明是个思考者,将来要多问问学生。

30多年前的教学实录,流传至今,意义深远。拜读经典从中学习到许许多多,教师精彩的设计,巧妙的问题,适时的点拨,让我深深折服。小学科学之路在于探究,愿我们在前辈们的指引下,深化课程改革,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科学道路。

杭州大江东  王飞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5
    今日访问:540人次
    待审信息:13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