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误区与对策

添加日期:2019-11-22    点击率:1724    来源:周小沈卫东    录入人:周王庙师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误区与对策


[内容摘要]计划是设想与活动之间的纽带,制订计划对实施有效探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误区有:1、 教师指导层面的误区:不重视;不严谨;不规范;无阶段。2、学生学习层面的误区:不喜欢;不细致;无思维;无创新。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对策有:1、突破计划的枯燥性,实施以情优教。2、突出计划的严谨性,突出科学思维。3、突出计划的规范性,注重模仿创新。4、突出计划的阶段性,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 研究计划 误区 对策

小学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这些东西不能靠外部灌输得到。它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开始,逐步积累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提高科学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抽象才能形成。从这个意义说,科学素养只能在探究中才能形成。《新课标》提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1]的基本理念,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目标和方式,而科学探究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步骤就是制订计划。《新课标》中关于制订计划的内容标准是“能根据假想预案,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对于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使学生在动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是什么,控制的条件是什么,不控制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进行操作等,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培养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计划是设想与活动之间的纽带,制订计划对实施有效探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同时,计划对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学生有条不紊地活动,加强探究活动的目的性,便于学生把探究的结果与原有假设进行比较,在成功中体验喜悦,在错误中分析原因,逐步学会科学地制订计划,培养严谨的探究精神。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误区有:

1、教师指导层面的误区:

(1)不重视;

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中心,很多科学教师把科学探究理解为做实验,忽视了探究前对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指导。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验前制订科学有效的研究计划是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

(2)不严谨;

在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对研究计划的指导也显得很不严谨,很不科学。想到哪说到哪,指导不到位,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到实验时出现问题,再想去补救,往往已是事倍功半。

(3)不规范;

对研究计划的制订不重视,必然导致教师指导的不规范,对一些细节考虑不多或过多过细,使学生无所适从。

(4)无阶段;

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材的编排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在研究计划的制订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同一的要求,每节课都面面俱到,使学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2、学生学习层面的误区:

(1)不喜欢;

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需要理性地思考,要制订得科学、严谨,科学实验在学生看来,就是“玩”,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做实验,不喜欢制订研究计划。

(2)不细致;

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学生很难像一个科学家那样严谨、细致地去思考问题,学生制订的研究计划往往是粗线条的,不够细化。

(3)无思维;

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很多学生会产生从众心理,往往盲目相信一些在组内比较权威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缺乏理性的思维。

(4)无创新;

很多时候,学生在制订研究计划时,都只是简单地模仿,缺乏科学有效的思维,哪来创新?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研究计划制订的对策有:

1、突破计划的枯燥性,实施以情优教。

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而选择方法、确定步骤;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完善。因此对许多学生来说,研究计划制定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开放、鼓励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情优教,积极开展小组学习,激活学生休眠状态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小组互动中畅所欲言,彼此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指导学生制订“土地被侵蚀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前,教师提出“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吗?猜猜看,影响会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以此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紧接着,教师又提出:“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学生:“做实验。”教师抓住学生急于验证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后教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选择哪一个影响因素来研究?要不要设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哪些条件要相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么做?”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逐步引导学生制订出科学有效的研究计划。

2、突出计划的严谨性,突出科学思维。

在学生说出初步的研究方案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发言和倾听的情况,进一步交流讨论研究计划的可行性,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有必要时还可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供学生参考。如在指导学生制订“一杯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时,可提出以下一些问题:1、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2、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了?3、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再溶解了?4、如果杯子中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4、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等等,引领学生进一步关注研究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再引导学生形成书面计划。

研究计划是根据预测而构建的活动方案,预测不一定正确,因此,研究计划的制订不一定完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补充、修改、完善。很多时候,我们的预想和实际会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思考,我们才能发现原先计划中的一些缺陷、一些细节问题。如在做“一杯50毫升的水里的溶解多少食盐?”这个实验时,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1、有的小组做实验时非常仔细、认真,一定要搅拌到食盐完全溶解了,底部没有一点点沉淀了,再放入第二勺,食盐中往往会有一些杂质存在,所以搅拌来搅拌去,花了很长时间,只溶解了2——3勺;而有的小组则比较粗,搅拌到底下还有一点点食盐时,就放入第二勺了,所以实验很快就有了结果。到底搅拌到什么时候可以放入第二勺,这是一个在实验中值得思考的问题。2、有的小组搅拌时用力比较大,杯子里的水就溅出来了,杯子里的水溅出来后,究竟应不应该继续实验,如果继续实验,那么实验的结果正确吗?这也是预先没有想到的,需要在实验中思考并调整。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检查做到了和漏掉了计划中的哪些部分,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实验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习惯;检查调整了和补充了计划中的哪些部分,将使学生意识到计划并不是完美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如五年级上册《摆》,虽然教师在实验前强化了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小组不规范操作导致实验结果的不正确。统计时1分钟内摆的次数会出现很大的差异,通过反思,学生就会明白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如果同时出现好几个变量,实验将会变得毫无意义。经常这样地反思,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使实验更科学、严谨。

3、突出计划的规范性,注重模仿创新。

学习源于模仿。小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如果让学生面临一个不熟悉的事物去制订一个研究计划,那只能是胡乱猜测,根本谈不上科学、有效。考虑到这些问题,再加上教材所呈现的很多研究内容确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些脱节,是学生不熟悉的,因此,教材中就有一些现成的科学研究计划,我们不妨模仿教材里的计划,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制订计划。如四(下)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时《导体和绝缘体》教材就列举了一个小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计划,通过对这一份研究计划的解读和质疑,使学生逐步地理解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及这样做的科学道理,为后面的研究计划的制订和探究活动的科学、有效进行奠定了基础。再如四(下)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时《面包发霉了》就呈现了一份比较详尽的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学生在尝试制订研究计划后,再来看这一份研究计划,对实验中应如何控制变量这一难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种理解基础上的模仿,学生以后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会考虑到更多的实验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在每一个环节,特别是重要的环节都处理好的情况下,探究才是成功的,探究的过程才会显示出应有的魅力。

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学会质疑,不断提高学生制订科学研究计划的能力。

4、突出计划的阶段性,实施分层教学。

制订计划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通过几次训练就可以学会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的发展处于起始阶段,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地经历和体验,因而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材的编排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4]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计划的制订,应重点训练制订口头计划,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即可;对四年级学生则提出制订简单书面计划的要求,学生应能列出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并说出思路的由来;五、六年级时学生应会制订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而且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计划。但不同年级并不是机械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上册“谁流得更快一些”,探究水、食用油、洗洁精三种液体谁流得更快一些?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只要求学生制定口头计划,能说出实验的大致思路,至于科学严谨的实验,需要教师细化、引导。同样是对比实验,六年级上册探究“磁力的大小是不是和电量的大小有关”,就要求学生制订出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学会严格地控制变量,科学有效地进行探究。实验后,还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研究计划,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完成操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如何操作,“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要以情优教、突出科学思维、注重模仿创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能力发展分层教学,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制订出科学有效的研究计划,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第2页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第5页

[3] 《小学科学》钱金明老师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第11页

[4] 《小学科学》钱金明老师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第12页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5
    今日访问:224人次
    待审信息:13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