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添加日期:2020-01-16    点击率:7357    来源:周小沈卫东    录入人:周王庙师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评价活动比较单一;2、评价的内容比较单一;3、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4、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的策略是:1、采用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评价的方法;2、重视学生动态性的科学学习评价;3、评价方式百花齐放;4、评价主体多向互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评价  存在问题  基于项目  策略研究

[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纲要》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包括平时的单元小测验,期中的考试和期末的考试。这种形式在学科教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是完全适应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学科教学除了继续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关注更多的领域,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科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直至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等,这些因素的拓展使得原来以考试为主的学科评价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最新的学科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二是评价的形式方法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化评价。

(一)、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不能很全面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这样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反思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活动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总结性评价,而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的期末考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教育经历中举出那些自己觉得不公平的考试或评价,我们为考试而苦恼,因为我们知道它并不代表我们真正明白的,或真正能够做到的东西。因此,它对我们下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确的。对学生的这种评价都忽视了对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评价,使得学生无形中变成跟着“车头”走的车厢。没有较好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横向比较现象较为突出。

2、评价内容比较单一。从评价内容来看,当前评价的侧重点在与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缺乏动态性的科学学习评价,没有较好的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学校的科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科学的评价还是习惯于过去的对学生量化评价和传统的书面考试,显得评价方法好单一。好象分数的高低就是检验学习科学优差的唯一标准。但是,当我们想了解学生的综合技能时,用考试评价学生知识的方法又有多大的成效呢?只要想想通过让学生写游泳论文来检测学生的游泳技能,就知道这种评价方法有多么荒谬了。而对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方法等关注和重视不够。在海宁市的小学科学教师中,据我了解,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教师不到五位。

4、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传统的科学教学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和家长用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法宝”。这样,使评价对象的学生基本处于被检查被评价的状态,以至于没有更好的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和发展的功能。

(二)、基于以上的几个问题,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采用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评价的方法。

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题、做预测、设计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和交流观点。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评价就是在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1、在基于项目的环境中使用考试。传统的评价方式是老师布置一个时间考试,然后是填空题呀,选择题呀,比如学生在单元结束后参加题为“什么叫堆肥?”的测验题,供选择的答案有:“A、把各种肥料堆起来,B、死的动物和植物 C、有机物堆积,分离它们的成分后,形成的肥料,D、以上都不是。”这样的测验,学生往往联系不到所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们无法表明学生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法显示学生制定计划或者对数据做出解释的能力。而在基于项目的环境中使用考试,如:四年级的学生问:为什么在夏天冬瓜切开后不到两天就开始腐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做了几个探究实验。有的学生认为冬瓜腐烂是因为气候的原因,这个小组把冬瓜分别放在温度低的和温度高的两个地方进行实验;另一个组认为冬瓜腐烂是细菌在作怪,他们把冬瓜消毒进行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查资料,跑菜场问卖菜的摊主,甚至有的学生写信给食品店的管理员,询问他们是如何防止冬瓜腐烂的。在探究完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科普小报来描述他们学到的知识。报纸内容被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导致冬瓜腐烂的因素”和“防止冬瓜腐烂的方法”。对基于项目的科学环境的评价方法和前面一个的评价方法大为不同:第一、使用了多种形式的评价,因此各种理解力技能和态度都可以得到衡量;第二、评价除了在教学之后进行外,还可以在教学之中进行;第三、高水平的认知技能,如提出问题、设计调查、解释数据和得出结论都被评价到了;第四、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评价的决策;第五、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穿插在学习中,而不是把评价当作学习的终结点。

2、基于项目的教育评价是一个穿插整个教学的连续过程。有研究者指出,穿插于教学中的评价确实能够提高科学学习的水平。它是前后联系的、真实的而不是人为的、阶段性的。传统的评价在恰当的使用时,仅仅只能提供给教师关于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喜欢什么的“单色快照”。而基于项目的教育评价更类似于用一个数码相机,一本日记以及收集纪念品的活动――在平常的课堂中或课堂外收集那些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信息。在一个基于项目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停的收集信息。收集的作品往往是记忆最深的,因此也是对教师和学生最有意义的。学生将创造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科学纪念品”用来评价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二、重视学生动态性的科学学习评价。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规定:评价内容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即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的变化和进步。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不仅仅要考查学生的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把评价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1、科学知识。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即课程中要求了解知道掌握运用探究的知识。比如:了解土壤的成分,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植物的周期等等。

2、活动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主要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践、制作、创造的能力。内容上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例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述仪器名称、熟练操作、独立完成填写活动报告等能力。据我了解,在我国的广东东莞等部分省市已经在小学科学的评价中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评价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的态度。例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事实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探究等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习惯,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的考勤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三、评价方式要百花齐放。

评价方式百花齐放即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含义是指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信息,其收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采用工具测量,有的可以直接观察记录,有的可以从代表作的水平作出判断,有的可以从多方面搜集信息加以分析。

“评价方式多样化”我首选学生个人档案袋,对多元智能理论颇有研究的坎贝尔指出,“案卷汇集了学生整个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呈现出学生的努力与成就,是评价学生学习最好的证据。”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才决定使用学生个人档案袋评价。在这个档案袋里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两个表格:一个是课堂表现评价表,一个是家长评价表。这两个表格是与档案袋配套使用的。学生发现问题、记录、问题的后续研究课前课后收集的资料、小制作、小发明、科普小报就是档案袋里的内容。这张汇总式的表格就成为教师档案袋里的材料,它成为记录学生每一堂课表现的最好见证。案卷化的评价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进步情况及学习目标达成度,同时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使学生有机会反省自己的学习,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我还采取了以下的评价方法来全面的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1、与学生谈话: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很强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做法。

2、教师观察:科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辅导。长期系统的观察并且有记录。

3、杰出表现记录: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者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超常的表现、独特的见解、科学的创意、科幻画、小发明、小制作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4、评定量表: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做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我在每个教室里张帖一张能反映每个学生每一节课表现的表格,辅以小红花,小星星,还和学校的少先队评先进中队相结合。

四、评价主体应多向互动。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的角色将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科学课程方面的专家(教研员等)。这样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互评可以建立一种伙伴互相激励的机制;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1、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要追求的目标。从新课改以来,我都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不管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阶段性的测评中,我总是给提供自评的机会。如教学完一个单元,我要求学生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哪些方面明显进步了?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学习状况?下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并且我要求学生把这些反思粘在科学记录本上,或者帖在课桌的座右铭上,意图是在于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督促自己的学习行为。

2、小组合作性互评。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学生按异质分组的方法,每4人为一组,成为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小组成员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及时记录观察现象。在组内研讨交流评价活动中,各成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到了期末小组成员互评时,各成员将平常所做的记录本、科普小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收集的科普资料等摆在桌上互相评比。通过生生互动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3、家长参与性评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建议家长可以随堂听课,认真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倾听家长对科学课的意见、建议;发放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在家对科学方面的研究是否有兴趣,在家是否经常阅读科普读物,是否经常和孩子一起开展养殖调查活动等。随时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不同问题,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巧妙的方法等,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发展。

以上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一些改革与探索。当然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知道:教学是为了学生成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而起作用;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获得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认识,并协调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才能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让我们用合理的评价来反映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吧!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5月

《小学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华出版社 2005年4月

《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2004年2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若干问题探讨》 嘉兴市小学科学教研员 2007年4月

《科学课》 湖北教育报刊社2005年第2期 2007年第8期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5
    今日访问:439人次
    待审信息:13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