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资源 > 课题研究

对“科学课有效达成科学概念”主题式研讨活动后的综述与思考

添加日期:2009-03-25    点击率:2588    来源:虔诚使者    录入人:海风

  

   

    这次主题式研讨活动,可以说是一次展示团队智慧和力量的活动,无论是策划,还是实施都是在团结、合作中进行。特别是楼迪波老师,为了开好这节研讨课,两个多月来几易其稿,付出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团队指导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也表现得淋漓尽至。丁晓霖老师的前测分析,赵伟秀老师经验介绍,和其他多位指导老师对学生课后的检测和对学生的访谈,以及对教学中反映的问题作出的中肯的分析与评价,都是在紧张而有序的进展中完成。同时,这次活动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市学科大组成员店口一小的周林老师和东白湖镇小的蔡炬锋老师也积极参与发言讨论。  

通过全体发言老师的分析与评价,使大家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与会老师更多的思考。  

    它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一言堂”的传统习惯。改变了每次活动少数几个人参与准备,少数几个人参与评价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大多数老师的参与积极性。  

    它的意义还在于,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并且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究。从而逐步地摒弃了以往那些仅凭个人的经验与认知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一种课改理念的体现,也说明了学科的课程意识正在深入到我们教师的心中。  

它的意义更在于,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前后的科学概念的检测与分析,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活动。  

    当然,这次活动更多地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使检测的方式对研究主题的影响更大化。可以看出检测直接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大,也不可能非常明显的展示在我们的眼前,它的作用在于影响着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  

    从留下座谈的4个孩子对“空气是物质”持否定态度可以看出,本节课孩子们对这一科学概念的建立还是不理想的。而他们否定空气不是物质的依据,仅仅是因为“空气不是实心的”,则大大地出乎我们的意料。那么,影响这一概念的建立,到底在哪里呢?是对“物质”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还是在于我们的教学?还是另有他因?大家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从中至少可以说明,孩子们的认知是有自己特有的标准的;科学概念的建立,不可能仅凭一个或者若干个探究活动就能建立;要改变孩子们头脑中固有的错误的概念是艰难的。  

    思考二:从丁晓霖老师介绍自己的课前检测结果、分析原因、提出策略和介绍的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提出的三点思考,是开始进入一个更深层次思考的表现。特别是三点思考,给我们以更多的启发。比如说“思考一 科学地设计前测内容”,我们毕竟要想,怎么样的前测内容与方式会更科学一些?我想,第一,作为前测内容至少是应该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而且难度如何与教学目标中的科学概念相适应。当然,前测的内容应该大多是本节课学习新科学概念的准备知识,有时也可以提前检测一下新的科学概念,以便更多地了解学生;第二,用文字对学生进行前测,文字表述应该是适宜于儿童年龄段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生活与经验;第三,问题的指向应该是明白无误的,尽可能避免产生歧义。第四,书面前测的题型可以是多元的,并且应该能使他们作出简单的回答。  

    再说“思考二合理地分析前测内容”,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孩子们的答案出来了,各种汇总数据也出来了,但我们是否完全能够通过这些答案和数据。来评价或者说明我们的教学效果?我想,应该不是绝对的,对于这些答案与数据的分析,难就难在怎样去发现,隐藏在这些答案背后,孩子们当时的真实想法。人们不是常说言不达意或者方不由衷吗?言不达意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言不由衷则是环境压迫使之然。我想孩子们应该存在言不达意的障碍。当然,影响孩子们的前科学概念的水平,应该是多方面的。因为,我们知道,孩子们的前科学概念的建立途径是多渠道的。因此,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孩子自己的心理因素、我们教师的教学因素等等,都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前科学概念的建立与理解程度。另外,因为分析是需要理性的思考来支撑的,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教育理论学习是何等的重要。  

    总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去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合理的分析”。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合理地、科学地去分析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准确地掌握了大多数孩子们的前科学概念水平,那么,对于“思考三相应的教学策略”就能有的放矢,或者说使我们今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教学策略问题,简言之,就是应该“对症下药”。  

    思考三,如何使我们的教学研讨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对一个主题的研讨,一次活动结束了,也暂时搞了一个段落,但我们不应该把它理解为结束了。实际上,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发现有更多的事需要我们去做。因为,在整个活动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素材是很多的,我们应该学会从这些素材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作为自己今后研究的题材。或许在若干年以后,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认识上也就有了更大的提高。  

思考四,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暂且引用一下卢如燕老师在温州听课后的教学随笔中引用的恩格斯的原句。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读了这句话,对我感触是很大的。每次活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大量的感性的材料。对于这些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需要选择哪些“理性的方法”,才能“整理”出准确的结果。      

实际上,丁晓霖老师对自己前测的结果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中,已经非常明显地在运用“理性的方法”整理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心中的“感性材料”。她从答案与数据中分析,孩子们对动的物体观察得很仔细,而对静止的物体则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注,这实际上涉及到儿童认知特点方面的问题。当我们的分析与整理是正确合理时,那么,我们的教学策略的改进也就简便而会有效的了。  

     以上分析,只是个人的观点,希望能引发更多的讨论。  

   

诸暨市教研室:俞陆海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5
    今日访问:517人次
    待审信息:13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