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附 录
添加日期:2004-08-01 点击率:5652 来源:海风 录入人:海风
附 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1.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
体验 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 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意识 指学生知道某一概念及其价值,并把它纳入判别标准,用于指挥或规范自己的行为。
2.涉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会 指学生知道规则、方法或程序,能正确操作,大多用于技能目标。
能够 指学生掌握规则、方法或程序,胜任操作,大多用于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3.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知道、认识、理解
知道 指学生能说出、写出或识别所学的内容。
认识 指学生在经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反应。
理解 指学生懂得所学内容的道理,往往表现为可以举例、类比、解释、概括或应用。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
搜集信息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关于恐龙,让他们自己确定研究关于恐龙的什么问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再用各种表达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
现场考察
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关注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如:带学生到某建筑工地观看各种机械施工作业的情景;农村春耕或秋收的情景;某地区河段严重污染的情景;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等。指导学生写出现场考察报告。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蚂蚁的行为、月相的变化、叶脉的形状等。
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还应注意和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记录、测量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对观察的目的性和观察程序也应给予具体的指导。
实验
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生长和阳光的关系)、模拟实验(如模拟火山喷发)和探究性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师生共同拟定某一主题,如纸的专题研究、布的专题研究等。在一个专题中,可以由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子课题,再由小组或个人分头去研究。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的课题: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的研究,自己造几张纸等。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写出报告。
情境模拟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发生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性躲避和疏散演习、火灾自救及消防灭火演习、外伤自救互救演习;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敲击石块,模拟人类祖先打造石刀石斧,用自制的石刀石斧切割麻袋片。情境模拟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科学小制作
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在对小灯泡电路进行研究时,做一个小台灯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小制作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科学小制作是对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种植饲养
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如花生、向日葵、萝卜、牵牛花、草茉莉等的种植;金鱼、蝌蚪、蚕、蝴蝶、蟋蟀、大白鼠、鸽等的饲养。农村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小型种植饲养活动。
种植饲养活动可以是课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兴趣活动,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搞技术经验交流会、请技术人员指导、查找有关技术资料、作专题报告等配合性活动。
科学游戏
科学游戏主要用于低中年级,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如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玩磁铁游戏等。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的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写出报告文稿,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研究发现,可以是少数学生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准备,选派代表发言。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选题可以是上课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们感兴趣而又关注的科学话题。
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的活动形式。如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展馆、工厂、矿山、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机修造厂、水电站、各种建设工地;访问科技工作者、工厂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户等。
参观访问活动前,教师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参观地点、访问人物的情况及其教育价值,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活动结束后,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以求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竞赛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开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参加竞赛。如教师给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认识人体全身骨骼的名称,20分钟后各组推举代表参加关于人体骨骼的知识竞赛,可以设必答题、抢答题等,教师评判各组所得分数,选出优胜小组。也可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给出几个选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头脑运动会""科学奥林匹克运动会",选题多为带有创造性的、动手动脑的科技小实验、小制作。
科学欣赏
科学欣赏是由师生共同搜集某一科学专题的故事、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等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进行评议。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并关注的话题,如珍稀动植物、美丽的雪花、地形地貌、星空、航天航海、纳米技术、基因等。
社区科学活动
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科学活动,这是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最好活动方式。如社区内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及人口普查、治理环境污染、植树造林、治沙种草、兴修水利、农田基本改造、试种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防治白蚁、防治果木病虫害等。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科学与技术活动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内容。要充分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把学生带向社会。
家庭科技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是学生在家里从事的科学技术活动,这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的家庭科技活动也可以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很多教学内容除课堂教学完成的部分外,有一部分还要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如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种花生、养蝌蚪等种植、饲养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的制作活动等。有些是为课上学习活动所作的准备工作,如采集标本,搜集学习用品、学习材料,做某些课题的前期观察实验等。鼓励和支持学生为改善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环境所做的家庭科技活动,如学生参与居室装修设计、电路设计、美化居室设计等。家庭科技活动还包括指导学生个人兴趣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如制作飞机、舰船、车辆、建筑模型和学习无线电技术、电脑等。
角色扮演
为了使学生理解科学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对某些科学及科学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并产生情感体验,由学生扮演某些科学事物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活动。如在学习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容时,由多数学生扮演鹿,跪在地上"吃草",几个学生扮演猛兽(戴头饰或卡片),让学生表演鹿见到猛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在学习日食、月食和月相变化时,由学生扮演太阳、地球、月亮,表演三者运动的关系。学习治理水污染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各自发表对水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科学幻想
科学幻想是给学生以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某一专题的科学创作的机会,可以是科学设计、科学童话、科学想象画等不同形式。如未来的月球世界、未来的城市、太空旅行、未来的交通、未来的医学、未来的生物工程等。
三、案例
1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
例1.1
去年夏初,我们这里流行鸡瘟,蛋鸡大量死亡。我家一窝鸡突然也有几只染上了鸡瘟。爸爸到兽医站买回20多元治鸡瘟的药,但给鸡喂后效果不佳,结果我家也死了10只鸡。爸爸妈妈担心一窝鸡都会染上鸡瘟,愁眉不展。
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鸡群中有几只鸡特别有精神,一点儿也不打蔫。(提出问题)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暗下决心认真观察其中的究竟。
从这天起,每天放学一回家,我就寻找这几只鸡,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的表现。只是这几只鸡经常远离鸡群,跑到邻家的菜地去觅食。我发现韭菜畦里的土松松的,并且有些小窝窝,仿佛鸡在那里钻过,而韭菜却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有鸡啄过的痕迹。难道韭菜对预防和治疗鸡瘟有作用?(假设和预测)我抱着尝试的心理开始做试验。首先选两只病鸡作为试验对象,从菜园里割回一小把韭菜,把韭菜捣烂撮成豌豆般大小、鸡刚好能够吞下的丸,一天分早、中、晚3次定时定量(每次3丸)给两只病鸡喂药。(制定计划)开始几天,鸡的病状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早上,我又给鸡喂药,发现鸡略微有了一些精神,好像有了食欲,我忙抓来一把小米,它们能啄上十几下,这坚定了我试验的信心。我按前3天的方法继续喂上3天,奇迹果然出现了,病鸡竟活泼起来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试验的准确程度,我把3只病鸡和3只无病鸡分别进行笼养试验,并做好了病鸡观察记录:
(搜集整理信息)
时 间 进药量 症状或特征
第一天 早、中、晚各3克 病屎中略带灰色,病情无明显改善
第二天 同上 白屎中略带灰色,病情无明显改善。
第三天 同上 偶尔走动,喝水,有时啄几下小米粒。
第四天至第五天 同上 大部分时间走动,有食欲,准备的米粒全部吃完。
6天以后 同上 能自在走动,有时扑翅,食量增大,拎在手中能挣扎。
我根据鸡的病情定量喂药,结果病鸡痊愈了。这说明韭菜确实能防治鸡瘟。(思考与结论)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晓了,乡亲们都按我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也十分理想。(应用并进一步验证)
例1.2
格雷姆女士在五年级任教,秋天的一个上午,她班上的几个学生兴奋地将她拉到窗前,指着外面说:"看啊,操场上那三棵树怎么啦?"格雷姆女士看到那三棵并排生长的树,第一棵的叶子掉光了;中间那棵的叶子颜色参差不齐,黄多绿少;第三棵却是绿叶茂密。学生们问道:"这三棵树过去看上去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不同呢?"格雷姆女士也无法回答他们。(表现好奇,从自己已有知识中提出问题)
格雷姆女士知道,按照课程计划,她的学生要到明年春天才学习植物,不过她认为这正是让学生去调查植物生长情况的好机会,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会特别激励他们去寻求答案。虽然格雷姆女士并不十分有把握,但她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让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毕竟他们去年观察过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多少积累了一些探究的经验。于是,格雷姆女士说:"同学们,你们认为那三棵树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呢?"立刻,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提出初步的猜想或假设)
--与光照有关;
--一定是水太多的缘故;
--这三棵树现在不同,可过去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
--秋季到了,有些树的叶子会比其他树掉得早一些;
--地下有有毒物质;
--三棵树年龄不同;
--有害虫吃树叶;
--一棵树比另两棵要老一些……
当学生列举出足够多的观点时,格雷姆女士便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些看法中,哪些可以进行调查,哪些只是描述?然后,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看法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水"组,"季节"组,"害虫"组等等。她要求每个小组制定计划,开展一次简单的调查活动,寻找证据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在学生制定调查计划时,格雷姆女士倾听他们的设想,并让各小组向全班同学说明他们的设想。通过这种迅捷、公开的现场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应对问题的过程,完善自己的设想,提出更好的研究方法。(计划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
接下来三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各小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有关树木特性、生长过程及其周围环境的信息。"树龄"组最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们跟学校有关人员取得联系,找到了购树的原始单据,并且到苗圃去核实,结果发现,这三棵树品种相同,树龄相差无几。对这样较早完成调查的组,格雷姆女士就请他们加入到尚未结束的小组中去。(通过观察搜集证据)
"水"组的学生几乎每隔一小时就察看一下三棵树周围的地面,他们轮流值日,并记录下各人的观察。他们记录的数据足以向全班报告:"掉光叶子的那棵树几乎一直淹在水里;中间那棵有时淹在水里;而绿叶茂密的树周围地面潮湿,但从来没有淹在水里。"(根据证据进行解释)
有一位学生回忆说,以前他家栽种的天竺葵叶子变黄的时候,妈妈曾告诉他,这是由于水太多的缘故。"水"组学生读了一本名为《栽培健康植物》的小册子后,明白了当植物的根部被水包围时,就无法从周围空间获取空气,等于是被水淹着。根据自己的观察、他人的解释和从小册子中得到的信息,学生们推断:无叶的树完全被淹,中间那棵部分被淹,而第三棵则没有被淹。(考虑其他的解释)
"水"组继续工作,调查水的来源。他们发现,学校管理员一周有三次打开草坪洒水系统,开放时间太长了,过量的水流过草坪,汇聚到三棵树这边来。
最后,各个小组集中起来汇报调查结果。学生们发现:(1)有些观察结果和所得信息,不能解释三棵树为什么会有差异,例如"树龄"组所做的工作;(2)有些调查结果只能部分地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例如"虫害"组的工作;(3)对学生们来说,感到最合理、既符合观察记录又符合别的途径所得信息的,只有水太多这种解释。全班学生很满意,经过三周的工作,他们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在格雷姆女士的建议下,学生们给管理员写了一封信,告知他们的发现。管理员来到他们班上表示感谢,此后他注意控制好草坪洒水系统。最后,格雷姆女士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他们的解释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后说,那就只有等到明年了。(交流解释)
来年同月,格雷姆女士班上的学生们看到这三棵树都挂满了绿叶,就更加坚信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效地解释了他们的观察。(检验解释)
[附信]
学校管理员:
您好!
我们班同学注意到,操场上的三棵树在同样的季节里各不相同:一棵落光了树叶,一棵叶子颜色黄多绿少,还有一棵却绿叶茂密。
这三棵树来自苗圃。我们同苗圃取得了联系,他们告诉我们这些树属同一品种,并且树龄相同,所以这不是它们产生差别的原因。
据调查我们发现,那棵落光叶子的树总是淹在水里,树叶黄多绿少的树有时淹在水里,而挂满绿叶的树从来没有淹在水里过。
我们班同学看到书上说植物不能淹在水中,否则,它会因无法从周围空间获取空气而死掉。我们想这可能是这三棵树产生差异的原因。
我们注意到您经常打开洒水系统,水流过草坪汇聚到了那棵秃树和那棵树叶黄多绿少的树那儿。我们认为您少洒点水也许会更好些。
五年级(1)班全体同学
2.教学设计的案例
例2.1
科学课活动的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案例
第一步确定活动主题:化冰比赛
第二步指定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冰遇热会变成水,固态的水会变成液态的水。了解黑、白两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效果不同。
第三步选择活动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化冰的材料与方法,实施探究活动。
第四步制定活动计划
(1)直接提出活动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化冰比赛"。
(2)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或自己选取材料,制定化冰方案。
(3)学生自由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组织学生汇总实验结果,总结冰融化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五步确定活动评价方式、手段
可在学生选择实验材料及方法时轻声问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热"的传递方式"及"影响热传递的因素"有无早期的了解,但这时无需直接作出反应与评价。
对于能够利用黑色包装物使冰块吸热的学生要在实验结束后给予较高的评价,对于能够想尽办法使冰块得到较大热量的学生也应给予较高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在自行总结化冰快慢的原因时评价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第六步准备活动资源
活动材料:小冰块、保温杯、实验盘、黑布、白布(或黑纸、白纸)、大功率灯泡、针表。
活动场地:教室内(阳光充足时)或向阳的操场上。 例2.2
《我的星座》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时段--建立"我的星座"
(1)认识星座导入
①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著名的星座(如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引起学生的兴趣。
②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星座。
③在大屏幕上撤去星座的轮廓和连线,教师介绍:古人把星星和星星用线连起来,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古人可以建立他们的星座,我们也能做一做古人,建立我们的星座。要求学生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我的星座"。
(2)学生回家观察星空,选择星星,建立自己的星座
学生各自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发给学生一张投影胶片,投影片印上网格,让学生注明方向,把"我的星座"画在投影片上。)
第二时段--发表"我的星座"
(1)交流"我的星座"
①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a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b说出命名的理由。
②学生各自用投影仪简单介绍自己的星座。
③介绍完就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我的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2)讨论"我的星座"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仔细观察这些星座,看看能发现什么?
②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
③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星座很相似,观察的可能是同一些星星。
④组织讨论Ⅰ: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同一颗星星?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同一时间星星的方位、颜色、亮度是一致的。组织讨论Ⅱ:怎样才能确定一颗星星的颜色、位置、亮度?可以统一时间,用指南针确定一颗星星的方位,用量角器确定星星的高度,亮度用小圈圈表示。
⑤研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只指南针、一只量角器,要求全体同学在晚上9点同时进行观察。
(3)学生在晚上9点按照自己的方位进一步确定"我的星座"中星星的准确位置
学生回家以后利用仪器确认"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并用投影胶片准确标出自己星座中的星星。
第三时段--介绍"我的星座"
(1)介绍星座: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它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
(2)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的星星标到教室里的大投影片上,再按方位用胶带把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3)最后把四个方向的投影片用胶带粘在一块儿,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
(4)比较各自的星座:将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进行比较,然后发表自己的发现。
(学生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小组观察、比较、讨论。) 第四时段--关注"我的星座"
继续观察"我的星座"一年四季在星空中的变化,建立星星运动规律的概念。
例2.3
教师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章老师从学生中找寻热点,发现学生对早已灭绝的史前动物--恐龙的兴趣特别浓。一些学生已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等途径获取了不少关于恐龙的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章老师想借助 Internet组织学生自己整理恐龙知识,圆学生的"恐龙梦"。于是她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回归侏罗纪"。她告诉学生中国少年雏鹰网中有"恐龙世界"的信息,并提供了相应网站的域名。然后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提出任务:再寻找一些有关于恐龙内容的网站;一周内去各网站领略一下恐龙世界的奇妙,每个小组考察五种恐龙的生活;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一周后进行"回归侏罗纪"主题的交流活动。一周后,同学们将准备好的资料带到学校,在课堂上交流。因为有了准备,又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内容,整堂课学生的发言争先恐后,介绍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得了大家的掌声。通过学生的发言,章老师也学到了不少恐龙的知识,深感书本知识的有限,知识的无限。
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可能成为"万宝全书",而学生的潜力却是无穷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2.4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案例
如果要让城市的学生了解有关青蛙的形态特征、活动、捕食情况,对于他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走近青蛙的真实生活,更无法透过青蛙去了解整个蛙类世界的精彩。于是何老师设计了课件。课件由这样几部分组成:阅读小品、音像资料、拓展性阅读、思考题。从青蛙着眼,扩展到整个蛙类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时教师出示一组思考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思考题,确定研究目标,然后通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在阅读小品部分安排了一篇关于青蛙生活的小品,点击小品中的热键,即可自动切换进入音像资料部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内容观察青蛙的生活。拓展性阅读部分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这里是蛙类生活的资料库,一个全新的从Internet上下载的多媒体世界,蛙类的"衣、食、住、行"乃至趣闻轶事无奇不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科学游戏的案例
例3.1
结网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清楚地表现自然界各成员间的关系,描绘出空气、岩石、植物和动物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游戏时让学生们站成一圈,教师拿着一个线团站在圈内靠近边缘的地方,学生们按一定的规律挑选自己代表的自然界成员,如有人是兔子,有人是田鼠,有人是蒲公英,有人是土壤,有人是水等,教师分别让他们抓住线的一端,直到全部学生都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生命网"为止。为了证明每个个体对整体都很重要,可以用假定情况去掉网中的某个成员。例如,森林火灾烧毁了一棵树,或是伐木工伐倒了一棵树,当这棵树倒下时,就会猛地拉一下他所抓住的绳子,任何感受到绳子力量的人都由此感受到了由树的死亡而产生的影响。接着,受到绳子牵动的人会挣扎拉扯,从而牵动其他成员。如此下去,最终所有成员都会因为这棵树的死亡而受到影响。
例3.2
蝙蝠与蛾子
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超声与次声"这一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无法体验的内容,吴老师十足动了一番脑筋,他觉得如果单纯用讲授或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方法,都无法把这一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终于,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点子。
上课了,吴老师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的一块空地。学生们大多不理解:今天怎么会到操场上来上科学课?吴老师想干嘛呢?
吴老师说:"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他把40个学生分成20人一组的两组,让他们围成两个直径约为5米的圆圈(圆圈的大小视学生的高度而定),选出一个个子稍高些的孩子充当蝙蝠,蒙上眼睛,站在中间。指定七八名孩子充当蛾子,也让他们站到圆圈中。吴老师宣布游戏开始,让蝙蝠尽力去逮蛾子,只要蝙蝠一叫"蝙蝠",蛾子便要回应一声"蛾子"。
学生们玩开了。蒙着眼的"蝙蝠"一边喊着"蝙蝠",一边张开双臂,奔跑着追逐"蛾子",而"蛾子"则一边回"蝙蝠"的叫声,一边以最快的速度逃跑。
过了一会儿,吴老师喊"停",并让学生们围拢到自己的周围。他告诉"蛾子"们:"在真实世界中,蝙蝠的视力非常不好,几乎看不清东西,因此要想飞行或捕食就必须靠嘴巴里发出一种特殊的我们听不见的超声波来探测物体。就像刚才大家做的这个游戏,每次你们听到蝙蝠喊'蝙蝠',那就表明它发出的超声波撞上了你。它发出这种信号来探测周围是否有物体。它的声音撞上你后会反弹回去,反弹回去的信号便是你所喊的'蛾子',像雷达信号一样,于是蝙蝠知道蛾子就在附近,并准备出击。"
"哦,原来是这样!"一些学生明白了这个游戏的用意。这时,吴老师又说:"现在,围成圆圈的同学每人向前迈一步。"接着,同学们又玩开了。因为圆圈缩小了,游戏就显得更有意思了。学生们"蝙蝠""蛾子""蝙蝠""蛾子"的叫声此起彼伏,还伴有"蛾子"快要被"蝙蝠"抓住时的尖叫声。
然后,吴老师又安排了两只"蝙蝠"同时在圈中捕捉"蛾子",并鼓励这两只"蝙蝠"组成一队,协调行动。他选一个高的和一个矮的学生充当蝙蝠,这样他们撞在一起时也不会碰着头。
游戏结束了,吴老师带着大家回到了教室,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刚才游戏的欢乐中。吴老师问学生们:"谁能告诉我,如果刚才在游戏中,不仅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而且把它的耳朵也堵上,那他还能抓住蛾子吗?"李明同学说:"不能。因为堵上了蝙蝠的耳朵,它就听不见蛾子的回答了,也就不知道蛾子在什么地方了。""那如果把他的嘴巴堵住呢?"王芳同学说:"肯定捉不到蛾子。因为把嘴巴堵上了,蝙蝠就不能向蛾子发出信号了。""对,所以说蝙蝠是用耳朵引导飞行的,在导航时嘴巴也有重要的作用。"
然后,吴老师又问:"在刚才的游戏中,哪些同学也就是哪些'蛾子'不容易被抓住呢?"张平同学说:"跑得快的蛾子不容易被抓住。"秦小丽同学说:"动作敏捷,能从'蝙蝠'胳臂下钻过去的'蛾子'不容易被抓住。"宋云云同学说:"弯腰弯得低的'蛾子'不容易被抓住。"吴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自然界中的情况也和我们今天的情况一样,行动敏捷、轻盈的蛾子不容易被蝙蝠抓住,也就能够活得更长。这种现象就叫适者生存。"
最后,吴老师给学生们讲了雷达及其在通讯、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因为有了刚才"蝙蝠与蛾子"游戏的铺垫,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内容。
4.1学生课业作品的案例
例4.1
学生提出问题的案例
--紫色的叶子有叶绿素吗?
--秋天为什么会落叶?
--蚕是不是昆虫?
--为什么小的薄铁片、硬币轻轻放在水上也会浮,而放的时候不小心就沉下去了呢?
--水生植物一直泡在水里为什么不会烂?
--猪为什么要生小猪而不生蛋?
--人发烧时的热度是从哪里来的?
--鱼有没有耳朵?
--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人的指纹不一样?
--为什么天空中的彩虹是圆弧形的,而三棱镜产生的七色光带不是圆弧形的?
--我在踢球时,小腿经常抽筋,小腿为什么会抽筋?对人体是否有伤害?
--为什么只有女的能生小孩,男的不能生小孩?
--没有光、没有能量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例4.2
学生研究课题的案例
秋天的树叶--树叶颜色变化与气温等关系的调查研究;
动物的尾巴--动物尾巴功能的调查研究;
自动输水管--使花盆保持适量水分的实验研究;
巧借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较;
植物的根--植物根须生长情况的调查研究;
冰块的形成--不同液体结冰时间的比较研究;
鲨鱼的奥秘--关于鲨鱼习性特点等的调查研究;
校园绿化--学校绿化面积与全市人均绿化面积的比较研究;
死海探秘--关于死海成因等的调查研究。
例4.3
学生观察记录的案例
一名学生对绿豆种子发芽做出如下记录:
4月13日把绿豆种子用水浸泡放在盘子里。
4月14日一部分种子膨大,外皮裂开。
4月15日种子裂开,顶端向上长出白色的小芽。
4月16日白色的小芽长出1厘米长,绿色的外皮脱落。
4月17日白色的小芽长出2厘米长。
4月18日在长白色小芽的相反一端向上长出两片小叶子。
4月19日白色小芽的颜色变为褐色,有的变为紫色。
4月20日变色的小芽一端向下生长。
4月21日向下生长的小芽旁边长出两三根须根,同时长两片小叶子的一端越来越高。
4月22日白色的茎顶着两片小叶子长得足有5厘米高。
4月23日茎和叶长得又高又细。
绿豆苗长得很快,白玉般的茎和翠绿的叶子簇拥在一起,活像一片齐刷刷的小竹林。长长的须根互相交错扎入水中,紧紧地钩织在一起,看上去十分讨人喜欢。
例4.4
学生活动设计报告的案例
小乌龟喜欢吃什么
研究目的:小乌龟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研究方案:分别给乌龟吃几种肉、蔬菜和面食,看它喜欢吃什么。
选择手段:比较实验。
设计方法:实验一比较乌龟喜欢吃生猪肉、生鱼肉还是生的螺蛳肉;
实验二比较乌龟喜欢吃空心菜还是青菜;
实验三比较乌龟喜欢吃熟米饭、小米还是专门给乌龟吃的食物;
实验四比较乌龟喜欢吃肉还是吃蔬菜;
实验五比较乌龟喜欢吃蔬菜还是吃面食;
实验六比较乌龟喜欢吃肉还是吃面食;
实验七比较乌龟喜欢吃肉、蔬菜还是面食。
实验材料:生猪肉、生鱼肉、生螺蛳肉、青菜、空心菜、米饭、小米、乌龟食。
例4.5
学生抒发科学情感的诗歌、童话案例
科学诗(五年级学生)
风儿,你在哪里?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看不见你?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摸不到你?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找不到你?
咦,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咦,树枝为什么会晃动?
咦,窗帘为什么会飘动?
咦,"沙、沙、沙"的声音从哪儿来?
风儿啊风儿,你究竟在哪里?
科学童话(五年级学生)
小水滴之旅
小水滴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是大海妈妈的孩子。小水滴在家里呆腻了,想作个长途旅行,便向太阳公公买了一张四季旅游票,登上了四季列车。
不久,他就被送到了一家云旅馆。在旅馆里,他遇到了许多伙伴,小水珠、大水珠、水珠伯、水珠姨……透过房间窗户俯瞰大地,下面的景色更美。山上的草、树是翠绿的,花儿又是那样鲜艳夺目。哦!那是他的家--广阔而又蔚蓝的大海。这一切是美丽的,是祥和的,也是他以前所看不到的。
随着季节变暖,旅馆里的住户越来越多,直到再也挤不下了。终于在一个仲夏之夜,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小水滴和它的朋友们落到地面,形成了一个大水塘。
又吹来了几阵秋风,街头的梧桐树摇了摇身子,抖落了几片叶子。转眼已经深秋了!太阳公公派四季列车又要来接它们了,可他力不从心,在半空中没了力气。小水滴只得爬上窗,形成霜。
初冬,太阳公公接他回到了旅馆。可是他刚到不久,亲朋好友们都到了,他只好跳下。可这次,他在半空中结了冰,摇身一变,成了小雪花。他落到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手里,又化成了水,流入小河。他正想回到大海,却被前面一块大冰挡住了。正想向太阳公公求助时,看见了上面一层厚厚的冰,太阳也被一朵大云遮住了。
到了春天,万物苏醒。冰化了,小水滴又进入了妈妈的怀抱。它的旅游结束了吗?不,以后,他还要年复一年地这样旅游……
网络地址:www.being.org.cn/ncs/sci/p/sci-p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