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执教:杭州市采荷二小 鲍佩华
整理:舟山市南海实验小学 周燕娜
(课堂实录)
这里有两根一样的弹簧,我把苹果放上去,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下拉
试试看
这里还有一个石榴,还会伸长吗?
会
教师演示实验
这两个弹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他们读伸长了
不同的是石榴伸的比苹果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石榴重,苹果轻
这是你猜的,对吧
那么石榴轻苹果重?
我带的是一样的弹簧
石榴重,弹簧受到的拉力大,反之苹果小
板书:弹簧受力大,神的长。
这是我们的判断猜测,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呢
老师带了了三个钩码,一把直尺,请四人小组谈论一下怎么来设计这个实验。
小组讨论。
10:08
我们先用一个砝码挂在,又能够直尺量一量长度,再两个,量一量,再三个。
有补充吗?
老师这里有一张实验记录表,看看左边,你会填吗?
为什么我们挂一个钩码要测三次呢?
为了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测一次有偏差或者不准确
弹簧的长度老师开始给大家量好了,都是2厘米。
弹簧伸长的长度,是什么意思?
弹簧伸长的长度,挂了一个钩码,然后测出长度。
伸长的长度怎么来?
就是弹簧后来放上钩码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
这里我们明白了,那下面这个格子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讲究实验的其他注意点和要求。
10:14
10:23
学生数据交流汇报
10:24
把托盘放到抽屉,表格放在外面
通过刚才设计实验,有什么发现?
钩码放的越多,读数越大,弹簧神的长。
大家都看出来了,弹簧受力大,神的长。把问好改为句号。
还有其他发现吗?
看看自己数据,看看黑板上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那个男孩子,你来说。
我们发现每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弹簧都增加2厘米。
还有小组是一样的吗?
第八小组。
那么同学们,我们看看,这两个组的数据是这样的,其他组算算,每增加一个钩码,数据变化多少呢?
刚才这个实验,我们做的很专注,很仔细。这两个组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其他组也很接近这个规律。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也做过这个实验。
课件:弹簧受力大,伸长长,并且受力大小和伸长长度之间还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
那么,我们来看第五组的数据,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挂到第五个钩码的时候是多少呢?
挂第四个钩码的时候呢?再来看一下,胡克有这样一个规律,为什么我们其他小组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原因在哪里?
可能是小组读数据没有读精确
弹簧不稳的时候可能在量
实验当中有误差。
人们根据弹簧的这个规律,研制 弹簧秤。
出示弹簧秤。
在弹簧的基础上,弹簧秤增加了什么部件?为什么要增加这个部件?想想看。
看一下他上面有指针。
教师讲解弹簧秤上的一些指针、刻度和牛顿与克力的关系。
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弹簧秤。
10:35
10:37
学生共同交流注意点:根据书本中的灰色框文字。
指针对齐、视线平视、
10:47
学生分组自己测量
整理好材料。
课件出示重力、重量的感念。
鲍佩华说课
这节课我本来要上是没有给与弹簧,是观察弹簧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我试了一下,引领不出。后来按照教材又不想上,这样的课放在五年级不是很有味道,经过探究有一些数据分析。我想把这节课上成探究课。导入很简单,聚焦主题。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自以为精选材料,不断改进材料。学生的数据告诉我们材料还没有很好做好结构。材料有问题。同时老师自己的引领也有问题。这个误差除了学生的操作,更大的是老师提供的材料问题。
从学生的两个质疑开始:学生要再次量一量弹簧是否是两厘米很好!用一根弹簧上,挂一个、二个、三个钩码去演示。
可以让学生也测测拉力。
刘晋斌特级教师评课:
1、教学目标:很多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观念问题。对改变教材的态度,不反对,有时候会支持对教材的适当改变。有能力和思想。但是我反对忽略教学目标去做这件事情。离开这节课你没有办法去其他课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现在重点放在了测力计的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重要的。但是使用测力计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目标怎么办?所以我想说,我们在改变教材的时候,要专注原教材的教学目标,就相当于一年级的汉字一节课很多,我们不敢把哪个汉字拿掉,没教好下次就不会了。好在不是原则问题。
2、简约课堂。不要弄得太繁琐。由一个现象提出问题,很清爽。不要把自己弄糊涂,也不要把学生弄糊涂。
3、设计的表格,是一个复杂的表格。对于学生记录,在一个事物探究过程中,有比较充分的作用。为什么做三次,做三次以后还有一个长的空表格?对复杂表格的认知,也使学生明白了实验的操作过程。到了五下,六年级我们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
4、实验数据:我们都能够明白老师的心,数据第一层发现力越大,弹簧伸得长。第二个是去发现胡克定律。但是我想说,如果要发现的话,要做好物质准备。为什么数据出来后没有老师想的那么理想?第一是材料本身的问题,钩码弹簧。模糊的精确,定性不定量。
5、在学生研究受力大弹簧伸得长环节中,教师准备的材料可以直接给一块纸板,有数据的。学生能够直接读出来,免去了在尺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6、课堂中有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如今天的一个透明胶测不出来,是不是没有重量。这里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各种不同的测力计。每一个工具都有不同的测量范围,这个可以在全班说。预设以外的生成,可遇不可求。
7、课件:有时候不是艺高胆大的问题,反而是越上越小心。老大也不小了,站上去上和讲座不一样。找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试教,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能说我上得不好,是给你们提意见的。出去上课,谨慎。有时候细节会干扰我们上课的情绪。想好了再上。细节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态度。出去上课,一定要关注小事情。
我自己的评课:1、整体课的设计非常有想法新意,有探究味。值得学习借鉴。
2、引入苹果和石榴,简单效果好,不过是否可以多次利用贯穿。比如袋子装,能否是透明的?用绳子挂?学生观察发现,石榴挂的弹簧比苹果拉得长,说明石榴比苹果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的设计证明之后,数据出来。第一层意思很明显,至于到胡克定律还是需要多次测量,需要结构性的材料等。不过出现今天这些情况也是正常的。那么这个重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探究弹簧受力大、伸得长之后,在回过来反问,到底重多少呢?再引出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使用指导。数据反馈。技能型有时候也需要训练。最后重力的引入有点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