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要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充分投入,关键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续不竭的研究动力。同时还要看,导入的设计是否为全课的教学所服务。所以,我的导入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示课题后马上测量呼吸,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角色,从而为提高整堂课的探究效率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全情投入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因此教学中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情景趋于生活化。以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为引,讨论呼吸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比较、得出结论的过程,使整堂课在愉悦的氛围下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平静时和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初步体验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探究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变同时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为只测量呼吸的次数。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同时测量平静时和运动后呼吸及心跳的次数,我在设计时只采用了呼吸次数的测量,理由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学生同时测量呼吸和心跳两种数据困难较大,即使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呼吸和心跳的测量,每人也只能各测一项,这就容易在后面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其次,本课研究的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呼吸的测量已经足以说明运动和呼吸的关系,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课的重点和核心,而心跳测量的目标指向是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因此可以放到下一节课,恰好成为《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有效的起始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探究“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我安排了“反复呼吸一袋空气”,“比较燃烧的火柴在新鲜空气中和呼出的气体中的变化”,“比较呼出、吸进各种气体在空气中所占多少”三个活动,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假设。这里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按照教材要求,排水法收集气体由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感觉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费时费力,操作有一点失误就会导致实验现象的改变,从而不利于科学概念的获得。我根据学情,调整了实验方法,变学生分组实验为师生合作演示实验,这样实验过程流畅,实验效果明显,对学生突破本课重难点起到很好的作用,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完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科学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后一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运动与心脏的变化时,就能运用掌握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