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与背景
如何让教研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使教研活动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次教研活动围绕“科学课堂的量化观察”为主题,深入剖析科学课堂的各项量化指标,意在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观察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市教研室为此在我校举行了小学科学课堂观察的专题研讨活动,并安排了两位教师执教《温度和温度计》和《运动与摩擦力》两个课例进行对比观察,首次引入了量化表来观察课堂。
二、案例经过
本次课堂观察活动参加的对象是余姚市小学科学中心教研大组及区域教研组成员。我承担了为本次课堂观察提供课例的任务,执教《温度和温度计》一课。
11月30日上午8点,各区域组成员陆续到达我校,郑老师首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科学课堂的量化观察,随后按照区域分组情况分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观察任务,每一个区域的老师承担一个观察点的任务,并各委派一名老师作总结交流。之后由宓老师和詹晓颖老师分别执教了《温度和温度计》和《运动与摩擦力》两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埋头记录着课堂中的点点滴滴,这种听课的气氛让我不由然地产生一种敬意。两节课结束后,老师们按小组进行了交流和汇总,之后各区域委派一名老师进行主要发言。主要交流过程如下:
第一、二区域发言情况:对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的观察分析
课例 |
课堂教学行为 |
教师讲解 |
师生回答 |
合作学习 |
独立思考 |
独立作业 |
《温度和温度计》 |
3分25秒 |
24分04秒 |
13分30秒 |
35秒左右 |
0 |
《运动与摩擦力》 |
2分58秒 |
21分10秒 |
16分22秒 |
30秒左右 |
0 |
对以上数据的分析:
从数据上来看,两节课共同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可以看出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够深入;同时师生回答交流的时间比较多,课堂的交流比较单一,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式的交流方式。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上来看两节课,基本上能体现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但时间上还可以再多分配一些。比较遗憾的是未给学生留有3—5分钟的作业时间,常态课中提倡作业当堂完成,便于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三、四区域发言情况:对课堂提问类别频次观察分析
提问类别 |
《温度和温度计》 |
《运动与摩擦力》 |
课堂问题总数 |
102个 |
72个 |
理解性问题 |
5个 |
9个 |
创造性问题 |
1个 |
5个 |
学生机械性回题 |
25次 |
27次 |
学生理解性回答 |
13次 |
31次 |
学生齐答次数 |
32次 |
16次 |
教师追问 |
7次 |
6次 |
提问后停顿时长不足3秒 |
26个 |
42个 |
对以上数据的分析: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提问总数偏多,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课堂提问语的设计还需要仔细琢磨,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重复提问的次数也较多。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思考不深入,回答效果不佳。数据中还反映出学生机械性回答的次数较多,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随口就能回答,提问效果不佳。学生的思维发展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中。
第五、六区域发言情况:对课堂教学时间分布的观察分析
|
引入 |
展开 |
巩固 |
总结 |
作业 |
《温度和温度计》 |
9分钟 |
31分钟 |
30秒 |
30秒 |
0 |
《运动与摩擦力》 |
2分钟 |
35分钟 |
2分钟 |
1分15秒 |
0 |
对以上数据的分析:
第一节课9分钟的引入时间计算方式是从上课开始到正式出示课题的这段时间,由于其中也包括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因此看起来比较长,正常的引入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同时也可以看出两节课的巩固和总结的时间相对较少,展开的时间太长,导致最后没有足够的作业时间留给学生。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对于课堂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对课堂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具有说服力。虽然是初次尝试使用观察量表,但也充分体现了它的优势所在,使得本次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结束后,教研室郑主任对本次课堂观察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分析,也肯定了这次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为今后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案例成果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颠覆了传统的评课模式
传统的评课中,评课者往往你一句,我一言各自诉说自己对课堂的想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评课时,往往评课的切入点比较小,喜欢关注细节。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往往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对于那些年轻教师来讲,甚至有时候迷茫于如何来评价一堂课。
课堂量化观察表的引入较好的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听课前先明确本次课堂观察的具体要求,做好听课者的具体分工,如本次课堂观察主要分了四大块内容,分别是学生操作有效性观察、各种提问行为类别观察、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观察、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分布观察。老师们只要按照量化表的要求对课堂进行细致地观察,记录主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借用量化表评价课堂的方方面面。
2.让教研活动开始走向理性与科学
本次教研活动选用课堂量化观察表是一种尝试,在尝试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优缺点。它注重用统计的数据来反映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评课有理有据,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课的影响,更多的是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和推理,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课堂量化表的使用也使评课教师在评课时更加趋于理性,逐步学会用数据来分析课堂,让评课更加具有科学味道。
3.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堂量化观察的内容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诸多教师的齐力配合。课堂观察所选取的观察点也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一位老师承担较多的观察任务,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课堂观察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一种教师间的合作行为。这样的合作行为无疑为提升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凝聚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缺陷分析
1课堂量化观察手段的运用具有局限性
课堂量化表的使用的确有它优势的一面,但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课堂观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那些比较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可能更适用于课堂观察。因此教师在选择是否运用观察量表前需要仔细考量,避免盲目地、无原则性地滥用观察量表,否则只会让课堂观察流于形式,而缺少实质性的效果。
2教师个体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存有欠缺
课堂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教师间的分工合作行为。单个教师不可能完成整个课堂的观察任务,因此教师对课堂的观察也仅仅停留在自己所承担的观察任务方面,往往对自己观察的方面印象比较深刻,而课堂的其他方面有所忽视。
四、改进与设想
1.精心设计观察量表,符合教学实际
观察量表的设计对整一个课堂观察活动的进行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它是课堂观察的使用工具,所以在设计量表时要尽可能做到简洁、高效,要便于听课教师操作,同时又能够为教研主题提供充足的证据。
2.缩小课堂观察范围,精益求精
课堂观察的点是多方面的,但在一节课中要想观察到方方面面也是很困难的,不仅需要有足够的人手来观察,而且如果观察的点面面俱到的话反而没有评课的侧重点。很容易让人感觉仅仅是为了课堂观察而观察。所以在观察范围的确定上,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有侧重点的选择观察点,提高课堂观察的质量。本次教研案例中,由于参加的人员较多,所以有足够的条件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但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多半以学校为单位,活动人员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观察的方面可以精心赛选。
3.使课堂观察系列化,促进教研整体性
课堂观察诸多的点可以分成几次教研活动分开进行,每一次教研活动可以选取1—2个观察点,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几次教研活动合起来便是一次全面完整的课堂观察。这样不但保证了每次观察活动的质量,也使得教师对课堂观察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同时又把观察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得教研活动更加具有整体性。
备注:次案例已获得余姚市首届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作者姓名:宓恩泽 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