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受中央教科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委托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已将近6年,实验中所使用的STC课程是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研发的一项全面的、基于研究的科学课程,是在全世界和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学课程之一。
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NSRC)是隶属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和史密斯桑尼亚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一个非营利机构。它的职能是在美国和全世界提升K-12的科学学习和教学能力。
2011年11月郁波老师率领部分实验教师赴美深度考察,此次赴美考察的目的,是为了与美方交流5年课程实验的情况,并进一步考察美国小学科学课程。
从教近20年的我,对于美国的教育很早就有耳闻,但都是从一些曾经去过美国考察的官员或者学者的嘴中听到的。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民主,重视的是学生的个性;美国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很随意;美国小学基础性的知识不如中国学生扎实等等,这些信息一直充斥着我的大脑,形成了我最初的对于美国教育的印象。
但我始终怀疑,为什么美国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难道仅仅归结为历史吗?多年从事科学教育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科学人应以一个开放的胸怀去接纳任何未知的事物,科学家是通过寻找证据来发现认识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满心的欢喜、期待和忐忑,我踏上了赴美考察之行,一步步地走近了美国教育,走进了美国小学的科学课堂,带回来的是沉甸甸的思考。
我仅仅走进了美国两个科学博物馆,听了一个不算发达富裕的城镇亨斯维尔米尔克瑞克小学的四节科学课;参观了一个研究所、一个科学基地;与一个教师培训中心做了交流,我知道有限的时间里我无法看全、读透美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所以认识难免会片面,但所看到的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我们存在着出乎我意料的差距;所看到的美国小学学生现状与我们存在着出乎我意料的差距;所看到的美国科学家、教育家、一线教师与我们在观念上也存在着出乎我意料的差距……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是为了表达我忧虑的心情,我忧虑我们的学生,忧虑我们的科学教育,忧虑那些还没有觉悟的“教育有识之士”。同时我深深地领会到钱学森先生三问时的心情,心里沉甸甸的。
下面我将从四方面来谈中美科学课程的差异。
一、课程认识上的差异
课程认识——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据了解,美国亨斯维尔米尔克瑞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上一个小时的科学课,高年级要上到75分钟。每天只有英语、数学、科学、艺术等7门不同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我国目前小学课程分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仅国家课程就有10门。学生每天上着种类繁多的各种课程,奔跑于各个教室之间,每节课就30-40分钟,忙于应付这些课程都来不及,何谈有效性。在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中,我发现,目前中国的课程建设仍然与“面向学生、面向发展、面向全体”有相当的距离。三级课程建设的力量分散、价值取向不明、课程开发随意等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严重缺乏课程的意识,更谈不上什么课程的领导力了。
记得《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谈到,要确保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需要改进,减少内容覆盖的数量;弱化或取消各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为了实现“2061计划”,美国将教育家、科学家、一线教师、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动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在参观亨斯维尔大学时,我看到了满满一教室的中学科学老师在接受课程培训师的培训。他们两人一组正在用一种插架组建DNA模型,培训的内容是中学有关基因单元的教学。培训人员介绍,他们一直定期为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一般先让教师理解单元的核心概念,然后带领着老师们像学生那样去体验每一个教学环节,操作每一个学生实验,经历整个学生的研究过程,最后再去执行教材。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培训中不断强化对于课程的认识与理解的。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他们的教师培训和学生上课时使用的配套实验材料。首先看到是一个四间教室那样大的材料配备间,那里有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内容将所需要的色彩鲜艳、做工精良的材料装配到一个个的材料箱中。接着美方又带我们参观了一个更巨大的仓库,这里堆放着更多的、不同年级、不同颜色的数学、科学学科的材料箱,他们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免费提供给各个学校使用的,这些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我为之震惊!
这恰恰印证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写道的,无论从智力、社会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美国都有能力改善它的学校教育,确保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国家的职责、决心和意愿,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协作。
二、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有什么样的课程认识就会形成相应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与亨斯维尔大学培训中心的交流中,他们反复强调的是,第一,好的科学探究型老师是坚持不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辩论。第二,尽早的使用动手做的教材对学生有好处。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同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米尔克瑞克小学听课中我们所看到的状况也印证了他们的这些教学理念。无论是六年级的《地震》、三年级的《骨骼》、还是二年级的《平衡与称重》单元教学等,虽是不同教师执教,但我都看到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一个小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验、去记录,让学生带着对某一问题的预测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反观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虽然进行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还是占主流的。在全国科学比赛的现场课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像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课本剧还比比皆是,甚至被评为优秀课。相差这样悬殊的教学理念让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三、教师行为上的差异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行为——朴素平实的教学行为
走进米尔克瑞克小学不同年级的科学教室,你都能看到贴在墙上或柜子上的五颜六色的“科学词汇”,定睛细看这些“科学词汇”,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所呈现的都是不同的。
老师课上没有表演,也没有戏剧性的表情。我看到的是热情的微笑,听到的是严谨的科学言语,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朴素平实。不管是哪个年级的科学老师,课上都要求学生记录科学笔记:实验前的预测,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从证据形成的观点等等。在学生分组实验和记录时,老师拿着夹子和笔在学生的身边时而观看,时而俯下身指导学生实验,时而又在夹子上记着什么。我悄悄的走近老师的身边仔细查看,原来是一张记录所有学生的评价表,是科学老师在随时追踪着评价学生的学习、研究的情况。这就是我看到的美国的教师。这样的老师让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因为我还做不到这些。社会上的“快文化”不断地像海浪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短期见效应、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教育界难道还少吗?
美国同行的做法告诉我们,教育就应是朴实无华的,教育就应耐得住寂寞,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不变的真理。
四、学生行为上的差异
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培养出相应的学生——认真、自觉、严谨的学生
米尔克瑞克小学的学生大方有礼,楼道内听不到学生的喧闹和教师的大声斥责,教室内学生们安静的做着研究,秩序井然地进行着小组合作,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的、很自觉的记录。我征得同意后翻看了一名六年级男生的笔记本。那么厚厚的一本,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将近一年的科学笔记,有文字、有图画、有表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认真与严谨。一个六年级男孩子的科学笔记啊,能记成这样的水平,我心有不服,又去有意识的翻看了更多学生的笔记本并拍下照片作为证据。我发现,从记录本上看,之间的差距并不很大。我想到,这样的功夫绝对不是一日之功啊!我忍不住询问执教六年级的科学老师:“有学生不记录吗?”那位老师平淡的说:“记录是他们的责任。”
我身在北京一所重点区域的重点小学,在自己的区域里乃至北京市都曾经展示过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记录,很是为之骄傲。但是我不能保证科学课上每一个学生都能这样认真的、自觉的、真实的记录自己的研究。因为六年级的学生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语、数、英学科上,科学在我国是所谓的小学科。这使我感到汗颜。
从震惊到沉重再到汗颜,这样的过程带来的是内心深深地刺痛。这种刺痛促我警醒。我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没有振臂狂呼的气势,也不会坐在自己家门前怨天尤人。我有的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实践,去做真研究,做实证研究。首先让我所教的学生受益,其次与更多的志趣相投的“战友”去努力影响更多的人。不敢奢望燃起熊熊大火,仅求能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不为业绩,更谈不上政绩,只是为了孩子。借用美国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的话,“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钱或名,这些事是无偿的,只是为了赢得尊重”。
(文章作者: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金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