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四则

添加日期:2015-08-24    点击率:4518    来源:海风    录入人:海风

 

 

教学案例四则

                              

                                   

案例一:课堂生成

《指南针》一课的课堂中,将磁铁悬挂起来静止下来后,应该是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的。可在实际探究中,学生悬挂的磁铁竟有好几组出现了南北发现偏离的情况。课堂上马上寻找原因,学生们从磁铁本身的磁性下手分析,能够吸引回形针,排除此原因。从环境分析,有个学生提出是否是椅子的问题,原来是将磁铁悬挂在了铁制的椅子横档上,磁铁会去靠近铁横档,干扰了磁铁指示南北的特性,找到原因就马上将磁铁挂到了队旗的竹旗杆上,在学生的期盼中,指针慢慢静止后,指向了南北方向。这个探究场地的改变,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磁铁吸铁的性质和铁制品对磁铁指南北性质的干扰作用,进而理解铁制品对指南针正常工作的干扰因素的存在。

在《做一个指南针》一课中,在做磁化现象的研究时,学生将缝衣针磁化后,正想依照书上用磁铁的南北极去识别针的南北极时,有一组学生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用手拉住缝衣针上穿的线,缝衣针在条形磁铁上跳起了舞,在南极附近会吸住的针尖到了北极竟然会逃开,而且是非常漂亮的连续转圈轨迹。这一发现让学生欣喜和兴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又有一组学生发现只要把针尖在原先排斥的磁极上接触后,针尖的磁性就马上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与先前完全相反的吸引和排斥的现象。这种现象就非常直观地把磁场存在、磁化现象、磁化后出现两极以及如何判断两极的内容都解决了,而且还发现了磁铁南北极存在的瞬间转化现象。

分析

这两个生成环节,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的,课前完全不能预测到,这可能也是科学课的科学性和魅力所在,教师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潜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探究环境,让他们在科学天地展翅翱翔。探究中的不可预测因素是科学家做真正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从最简单的层面上体验和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魅力——你很难预测到探究中所以可能出现的状况,却可以从中得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引下一步的探究。

 

案例二:各显神通

学生对点亮一个小灯泡已经很熟悉了,在课堂上提供电池盒和导线,让他们探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是学生们尝试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连接方法的时候。

403班上,当其他同学用两根或更多的导线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后,温旬同学说他能只用一根导线来完成,他把两个灯泡分别放在了电池的两头,再用导线将两个灯泡相连就可以了。

402班上,在一般学生都用串联方法使得两个灯泡亮起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李炎同学所在的组也完成了连接,而且他们的两个灯泡的亮度和原先只连一个灯泡的亮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组完成的是与其他组不同的并联方法。他们将两个灯泡靠紧并同时与电池导出的导线头上裸露的铜丝接触,电池导出的另一导线与两个灯泡中的任何一个接触,就完成了只用两根导线将电池和两个灯泡的连接。马上,边上一组的同学得到了启发,将三个灯泡并联在了一起,小组成员在期待的兴奋中配合完成了连接,而且非常得意地用导线铜丝头挨个来连接。

分析

课前认为比较难以落实的并联电路,在学生的探究中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得,所以学生在探究中的潜能只要能真正得到发挥,将会超出老师和成人的想象。作为科学老师,有时不必替学生将探究活动设计得过细、过多。有时,学生的探究潜力在没有老师提供的框架的前提下会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三:利用突发事件

我在上《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讲到了麻雀的运动方式,这时凑巧有一只麻雀在二楼402班教室的窗口飞来飞去,同时又有一只燕子从窗口掠过,学生当然是兴奋异常,我当时就让学生到窗口继续观察。几分钟后,请学生说说麻雀和燕子飞翔方式的异同,学生有的说麻雀是拍翅膀飞,而燕子是滑翔,而且麻雀拍翅是上下的,燕子拍翅是往后的;麻雀飞得低,飞的时间短,燕子飞得高,飞的时间长,

当时我马上问,燕子飞翔能力和麻雀飞翔能力哪个强?生答是燕子强。我补充说,它们的飞翔本领不一样,燕子可以长途跋涉,是候鸟;麻雀留在原地过冬,是留鸟。

分析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一闪即逝,对于备课时未曾想到的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处理得当可以取得意外的收获。

再碰到有蜜蜂、马蜂这样的小动物飞进教室的情况,有降落伞在学校边上的吴山广场飞翔的情况,我都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分析,不为传统课堂常规所限。

 

案例四:因地制宜

我们学校毗邻西湖,坐拥吴山,河坊街和杭州历史博物馆近在咫尺,自然和历史人文环境得天独厚,我让学生们结合学校两周一次的实践活动和每天40分钟的课间大活动去爬吴山,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这些环境资源了解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树、蚂蚁、蝗虫等。

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校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信息技术优势等丰富的活动、实践基地,开展本土化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科学课的上下课铃声已不再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在课前课后,同学们自己也主动去走访,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亲身体验,亲自探究以获得信息。他们打算课后去实地调查自家周边的植物和小动物,有些学生就是在回家的路上、在车上记录下路边的植物名称的,有些是特意去周围转了一圈,记录的。我还把这种活动要求延伸到平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思考和记录,多积累,不管是在参观、游玩、购物、上学途中,都可以观察和探究

 

 

浙江省杭州市四宜路180号杭师附小(310002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5
    今日访问:756人次
    待审信息:13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