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中心小学 朱照华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共性归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用图示的方法将“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一现象放大。
【教学难点】怎样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1把钢尺、1根皮筋、1锣
实验材料:1把钢尺、1根皮筋、音叉1个、试管1个、实验记录单
【课前活动】
观察并描述乒乓球的运动
小结:观察活动中,除了用语言描述,还可以画下来,有时画下来比说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呈现前概念,组成不同学习共同体
1.呈现课前调查表。
2.根据前测,组成不同学习共同体。
二、分组活动探究
组一:观察并描述发声物体的现象,寻找共性。
组二:寻找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证据
教师提供不同材料与助学单(指导支架),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三、交流、研讨:
1.组一交流发声物体的共同现象,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发声的物体都在往复物来回运动。由组二参与,引出振动概念,并提出反问。
2.组二交流研讨寻找振动产生声音的证据
3.核心概念: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延伸拓展:如何观察空气振动?